孤獨焦慮:朋友很多卻依舊寂寞?你是否在被動等待他人的愛?
網路交友、社群媒體如此發達的現代,似乎認識人,與人產生關聯變得輕而易舉,但詭異的卻是孤獨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即使社群媒體上有眾多好友,依舊感到自己的孤立。
《愛無能世代》作者米夏埃爾在書中曾談到人群裡的寂寞,他被一個社交活躍的朋友邀請到派對上,大家看似熱絡的交談,但其實除了主人之外,他一個人也不認識,主人要與會者開始介紹自己,大家略為尷尬地說起自己的職業,最後是主人自己開始介紹起他認識的每個人。在這場活動中,他感覺十足的寂寞,而這股寂寞卻是,他不認為有任何人想要真正認識與瞭解彼此,他們渴望的,似乎只是我在這群體裡,我是個還不錯的存在,在歡笑聲驅除心中的孤獨感。
也許現代人的孤獨感,正隱藏在許多派對的歡笑裡、美食與美圖的按讚數後,多數人在乎的,已經不是我關懷我身旁的人,而是透過社群的連結,想要知道這個人混得好不好,以確保自己混得還不錯,或更甚的是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混得好,以此獲取更多眼球與稱讚。
那份與人的連結,有時候成為一種需要證明自己夠好的存在,而連結也因此失去真正重要的意義而變得單薄。
現代人孤獨,但並不孤立。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覺得自己沒人理解與關心,但孤立是一種客觀事實,是被物理上的隔開不得接觸的狀態。而當人的連結與接觸變得容易,友誼卻也變得表層與速食,每個人企圖在快步調的環境中生存,好友與關注變成一個個扁平的數字。
消除孤獨感在於與人產生有意義的連結。
因此破除孤獨,有一個重要的內在歷程,是能夠敞開自己,讓他人感受與看見你真實的狀態,因此對於自卑的人,就容易陷入孤獨的困擾中,因為跟人連結會恐懼被拒絕、被嘲笑,而敞開自己又會感到焦慮與羞愧,因此總在連結與失聯之間、敞開與封閉之間痛苦的擺盪。
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談到,當人遇到危機、困頓時,會陷入孤獨與無助的狀態裡,而此時人們會有「再交往動機(reaffiliation motive,RAM)」與他人建立聯繫,因為孤獨帶來的痛苦會令人想要修復社會關係,也是一種尋求生存機的機制,但有些人RAM機制會失靈。當一個人RAM失靈時,會錯誤的解讀自己與環境,對外在有敵意的反應,這也許是一種自我保護不受傷害的方式,卻也造成長期孤獨的狀態。
因此不受孤獨困擾的人,通常對自己也有正向自我概念,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可以去愛。因此他們往往能「主動」給予關注,注意到他人的不一樣,與人互動有很多「不重要」的small talk,當然,他們也能「主動」尋求協助,這種適時call for help的行為,也能創造周圍的人產生價值感/有用感的一種方式,因此你不需要總是一個人想破頭的解決問題。
越是孤獨的人,在人際互動中越是「被動」,他們不確定自己給的關心是不是有人想要,更害怕尋求幫忙會被拒絕,因此他們會在行為上表現得可憐,「等待」他人看見自己,期望他人連結自己,如此他們不用品嚐被拒絕的羞愧感,卻也容易在無助中陷入自怨自艾,覺得自己不像其他人擁有很多資源。
說到這裡,你可有發自內心關懷身邊的人,還是希望藉由關懷來換取肯定或陪伴?
當你越是孤獨,你可以越回到自己內在詢問,你花多少的時間關注你內心的痛苦了?你關注的時間已經讓你消耗去愛與付出的能力,成為在人際中飢渴且乾旱的狀態,久而久之,你就容易成為真正的孤島。
也許現在正是時候,去用心關懷身旁的人了。
也許你想測測你的孤獨指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創用的孤獨量表 (UCLA Loneliness Scale):內容、計分
UCLA 孤獨量表(第3版),共有十題,讓受試者針對每個個別題目在“1從來沒有” 、“2很少” 、“3有時” 、或“4常常” 共四個答案中選一個。以下是這十題的譯文和原文:
你多常常會因為需要單獨做很多事情而感到不快樂?How often do you feel unhappy doing so many things alone?
你多常常會覺得沒有說話的對象?How often do you feel you have nobody to talk to?
你多常常會覺得目前處境如此孤獨而難以忍受?How often do you feel you cannot tolerate being so alone?
你多常常會覺得沒有人真正理解你?How often do you feel as if nobody really understands you?
多你多常常發現自己在等待別人打電話或寫信來?How often do you find yourself waiting for people to call or write?
你多常常會覺得自己是完全地孤單?How often do you feel completely alone?
你多常常會覺得你無法與你周圍的人接觸和溝通?How often do you feel you are unable to reach out and communicate with those around you?
你多常常會覺得渴望能有伴侶?How often do you feel starved for company?
你多常常會覺得你很難交到朋友?How often do you feel it is difficult for you to make friends?
你多常常會覺得你被他人排擠或拒於門外?How often do you feel shut out and excluded by others?
總分在 15 和 20 之間,被認為是一般人正常的孤獨經驗。總分在 30 以上,則表明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孤獨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還再傻傻想吃聰明藥,想要變聰明提升記憶力其實也有科學撇步的!聰明藥真的安全有效嗎?從「脫宅」遠離寂寞做起更有效!你寂寞嗎測看看!我在今天的影片中,把這有科學研究實證的方法,分享給你!🔜🔜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
ucla loneliness scale 在 鄭淳予醫師。腦神經科學博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還在傻傻想吃聰明藥🔥🔥😎😎想要變聰明提升記憶力其實也有科學撇步的!聰明藥真的安全有效嗎?從「脫宅」遠離寂寞做起更有效!你寂寞嗎測看看!我在今天的影片中,把這有科學研究實證的方法,分享給你!🔜🔜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 你寂寞嗎?量表在下方快測出你的寂寞指數!
🔸 離群索居有什麼副作用!?
🔸 如何順利脫宅!
🔸 社交連結有什麼好處!
#點影片右下方HD開啟高畫質 #記得開聲音
--------------------------------
#加州洛杉磯大學寂寞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
1. 你多常覺得自己缺乏陪伴?
2. 你多常覺得自己是被遺忘的?
3. 你多常感覺自己是被其他人孤立的?
.
🔸每題答案都有四等級,1:從不, 2:很少, 3:有時, 4:經常
🔸總分數在3至12分,分數越高表示寂寞感越大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
**追蹤「神經很有事團隊」
🔹鄭淳予醫師:https://goo.gl/NSdFdL
🔹汪雅惠護理長:https://goo.gl/TkbTXg
🔹謝劭玟物理治療師:https://goo.gl/mzmcoe
🔹賴宜婷護理師:https://goo.gl/RM7gg9
🔹楊筱薇護理師:https://goo.gl/25KxZ9
🔹汪俐彣事務長:https://goo.gl/d22Aat
🔹賴通䇇視覺工程師:https://goo.gl/rXxuYe
.
#聰明藥 #神經很有事 #失智症 #記憶力退化 #老化 #抗老 #失智預防 #寂寞 #脫宅 #鄭淳予醫師
ucla loneliness scale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還再傻傻想吃聰明藥,想要變聰明提升記憶力其實也有科學撇步的!聰明藥真的安全有效嗎?從「脫宅」遠離寂寞做起更有效!你寂寞嗎測看看!我在今天的影片中,把這有科學研究實證的方法,分享給你!🔜🔜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 你寂寞嗎?量表在下方快測出你的寂寞指數!
🔸 離群索居有什麼副作用!?
🔸 如何順利脫宅!
🔸 社交連結有什麼好處!
--------------------------------
#加州洛杉磯大學寂寞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
1. 你多常覺得自己缺乏陪伴?
2. 你多常覺得自己是被遺忘的?
3. 你多常感覺自己是被其他人孤立的?
.
🔸每題答案都有四等級,1:從不, 2:很少, 3:有時, 4:經常
🔸總分數在3至12分,分數越高表示寂寞感越大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
**追蹤「神經很有事團隊」
🔹鄭淳予醫師:https://goo.gl/NSdFdL
🔹汪雅惠護理長:https://goo.gl/TkbTXg
🔹謝劭玟物理治療師:https://goo.gl/mzmcoe
🔹賴宜婷護理師:https://goo.gl/RM7gg9
🔹楊筱薇護理師:https://goo.gl/25KxZ9
🔹汪俐彣事務長:https://goo.gl/d22Aat
🔹賴通䇇視覺工程師:https://goo.gl/rXxuYe
.
#聰明藥 #神經很有事 #失智症 #記憶力退化 #老化 #抗老 #失智預防 #寂寞 #脫宅 #鄭淳予醫師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ucla loneliness scale 在 UCLA Loneliness Scale (Version 3) - SPARQtools 的相關結果
Developed by psychologist Daniel Russell (1996),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Version 3) is a 20-item measure that assesses how often a person ... ... <看更多>
ucla loneliness scale 在 A Short Scale for Measuring Loneliness in Large Surveys - NCBI 的相關結果
The standard measure of loneliness, the Revised UCLA Loneliness Scale (R-UCLA; Russell et al. 1980), is not well suited to a telephone survey. ... <看更多>
ucla loneliness scale 在 UCLA LONELINESS SCALE 的相關結果
A 20-item scale designed to measure one's subjective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s well as feelings of social isolation. Participants rate each item as either O ... ... <看更多>